三七與田七的關聯和重要性
田七,又稱三七,是一種五加科植物,主要產於中國雲南文山、廣西及江西等地,其根部是最常被使用的藥用部位。由於其植株成熟時常見「三枝七葉」,因此得名「三七」。
根據中醫理論,三七被譽為「活血良藥」,具有止血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等功效,應用歷史悠久。
那麼田七和三七到底有何不同?其實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藥材。「三七」是藥典上的正式名稱,而「田七」則是地方俗稱,特別在雲南一帶較為普遍使用。無論稱呼如何,兩者在功效與用途上並無差異,皆為中醫保健中不可忽視的珍貴成分。
三七的營養成分
三七含有多種活性成分,主要包括:
- 三七皂苷(Notoginsenosides):具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調節血脂、保護心血管等多重功效。
- 黃酮類化合物:有助於改善微血管通透性,促進血液循環,並具有抗氧化作用。
- 多醣體:可增強免疫力,調節血糖代謝,對糖尿病患者有輔助作用。
這些成分共同作用,使三七在現代營養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慢性病防治與日常保健之中。
功效一:降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
1. 降血脂
三七皂苷能夠調節血脂代謝,有效降低總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及壞膽固(LDL),並提升好膽固醇(HDL),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。
2. 降血壓
三七具有促進血管舒張、改善血液流通與微循環的作用,有助於穩定血壓,緩解高血壓引發的不適。
3. 降血糖
三七中的多醣成分可調節血糖代謝,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輔助管理血糖的潛力。

功效二:護心、保護血管健康、促進血液循環
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特性,能促進血液流動、修復血管損傷,並預防血栓形成。長期食用可:
- 改善心肌缺氧,增強心臟功能。
- 增強血管彈性,降低中風與心臟病風險。
- 改善微循環,提升整體血液循環品質。
這些特性使三七在心血管保健領域中備受推崇,被譽為「血管的守護者」。

食用方法與注意事項(副作用)
三七可作為日常保健品每天少量服用,但中醫觀點強調「因人而異」,服用時須留意以下三大原則:
- 適量為先
每日建議攝取量為 1~3克。過量可能導致「上火」反應,如喉嚨痛、便秘、胃部不適等。建議由少量開始觀察身體反應。 - 考慮體質差異
若你屬濕熱體質(易出汗、口苦、長痘、舌苔黃厚等)或脾胃功能較弱者,使用三七前應先諮詢中醫師,避免加重熱氣或消化不良。 - 選擇專業配方更安心
自行購買三七粉雖然方便,但難以掌握正確劑量與搭配。建議選擇由專業中醫團隊調配的複方保健品,如將三七與丹參、山楂、紅景天等配伍,能針對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發揮更佳效果,吸收率更高也更穩定。
三七服食的三大注意事項
1. 單味三七易上火
三七性溫,若長期單獨食用,容易加重體內燥熱,特別是香港或台灣等氣候偏濕熱的地區,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、長痘、口苦等。不建議單一長期服用,尤其是體質偏熱者。
2. 複方三七效果更佳
科研指出,三七與丹參、山楂等中藥複方使用,活血化瘀效能高出三倍,且可根據健康需求做精準調整。這種組合比單一使用三七來得溫和且多功能,適合有三高或心血管風險的人日常調理。
3. 溫寒搭配、功效更廣
三七偏溫,若搭配如丹參(微寒)這類藥材,可平衡溫性、減少上火機率,更適合濕熱體質者。此外,若與西藥同時服用,請間隔至少兩小時,避免相互干擾或造成胃部不適。

三七的確是一種強效的天然活性植物,但絕非「多吃就好」。透過適量、合理配方與依個人體質調整,才能發揮三七的真正價值,也避免可能的副作用。如果你希望用三七作為長期保健之選,建議選擇信譽良好、配方科學的複方產品,並配合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,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免責聲明
本文內容僅供一般健康資訊參考,不能取代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若有任何健康問題、慢性病或正在服用藥物者,請於使用三七或相關產品前,諮詢合資格醫師或中醫師意見。